发布时间:2021-02-24 11:39:58 编辑: ljs 来源:
婴幼儿期是孩子情绪能力发展的关键期,此时家长往往因为孩子无缘由的闹情绪而无所适从。孩子在这段时间里不仅体验着安全、快乐、满足、亲密和依恋,同时也体验着大量的负面情绪如:愤怒、悲伤、敌意、抑郁和挫败感。而家长要做的就是识别和了解孩子的情绪,引导孩子正确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绪。
孩子面前,不躲不藏展现真实的自己
《奇葩说》有一个辩题是:“成年人的崩溃,要不要藏起来?”
对此,傅首尔表示:“以前我总是想为什么没人关心我,为什么没人理解我,为什么我要这么累,为什么我要活得这么委屈,直到我做了母亲,我不再问自己这些问题,我开始学习,哪怕在外面风吹雨打,再苦再累,哪怕承受再多的暴击、再大的压力,也要在路上擦干眼泪,笑着推开家门。”
但熊浩在反对时提出:“如果你崩溃了,你会不会觉得孩子也会长大,他看到你的不容易、体谅,他知道这个世界的真相,这是不是另一种长大的方式?”
我相对于比较同意熊浩的观点,陶行知先生曾坦言:相对于成年的父母,孩子们更像是一个敏感的心理学家。父母只考虑他们的存在,他们却特别在乎父母的情绪,对父母的心理变化非常敏感。
作为父母,我们都不是专业的演员,无论如何掩饰情绪,细腻敏感的孩子都能很快发现破绽。
而且,有些事,孩子迟早要面对。
比起真相,隐瞒和压抑来得更加可怕。
比起小心翼翼地躲藏,大大方方地袒露情绪更轻松,也更有利于孩子成长。
及时应对和孩子间的不快情绪
不要留下遗憾
《小欢喜》中,刘静就说过这样一段话:
“我们这些做父母的真得好好地反思反思自己,可能我们这一股脑要给孩子的,永远都不是孩子想要的,跟他们想要的是错开的,你想让他保暖,他想的就是好看;你想给他补充营养,他只想的是好吃;你想给他讲人生经验,想让他少走点弯路,可人家呢,光想的是自由。所以我觉得这当父母的跟做孩子的,永远是有时差的。”
既然处于不同的时区,有着不同的观点是不是就很正常?
即便为人父母者想对他们进行引导,是不是也得注意一下方式和分寸?
《原生家庭》一书中就有这样一段话:
孩子对语言信息以及非语言信息的吸收,就像是海绵吸水一般,会完全不加选择地全盘吸收。
或许,睿智的父母,都会让孩子的负面情绪像涟漪一样在水中散开,继而重回平静。而不是碍于父母的身份,高高在上的架子,让孩子看不见爸妈的内心,任由负面情绪发酵成魔,双方渐行渐远。
当然,做这一切的时候,一定都要足够真诚!不管是孩子的过错还是父母的过错。
因为目的都是要及时打开孩子的心结,以免引发恶性连锁反应。
接纳孩子的所有情绪,教给他处理情绪的方法
1、面对1岁以内宝宝的负面情绪
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出现哭闹,是大多数家长都可以接受的。因为他们的哭闹多是因为有了各种需求,比如饿了、渴了、尿了、不舒服了……一般这些情况下,父母都会迅速的给予有效的帮助,从而宝宝很快就止住哭泣,恢复常态。
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宝宝还有种小闹人的本领,就是父母明明知道他不饿、不渴、没有任何不适,就是想闹着让抱抱,这时父母就要格外注意了。
千万不要被“哭了不抱,不哭才抱”的悖论占据自己的情感,宝宝哭了,就是想要抱抱,为什么不给他足够的满足感和安全感呢?例如,宝宝看到是他恐惧的事情而哭泣或者尖叫的时候,妈妈要一边拥抱宝宝,一边轻轻告诉他:“妈妈知道宝宝害怕,宝宝害怕的时候就抱住妈妈或者叫妈妈过来吧。”
如果婴儿哭闹时需要得到适当的满足,会有一种强烈的安全感。不过,如果父母只在孩子哭闹时才注意他,婴儿就会学着用哭声引起他人的注意,日后会养成一种烦躁不安的性格。
2、面对1-3岁宝宝的负面情绪
这个年龄段的宝宝,爱动却又在行动上颇有些笨拙;敏感却又在情绪上总是想要对立父母;所以,当孩子自身就是一种矛盾的时候,情绪上一定也是矛盾的。
上一秒钟,宝宝还笑得天真灿漫,一个转身摔了个大马趴,立即哭得惊天动地,才是常态。
前一秒钟,宝宝还是爸爸妈妈的小暖宝、小可爱;后一秒钟就变成了蛮不讲理的小霸王,这也是常态。
所以这个阶段的孩子出现负面情绪的时候,往往会先愤怒,然后才是哭泣。想要解决负面情绪,最好从愤怒的时候,就切断根源。
当孩子愤怒时,父母应始终保持客观、冷静的态度,决不要跟着孩子一起发怒。在孩子怒气冲天时,既不要惩罚也不要溺爱。在孩子平静下来之前,不妨到隔壁房间忙点别的事。
总之,对发怒的注意越少,也就越少发生发怒。
3、面对3岁以上宝宝的负面情绪
这个年龄段的宝宝,负面情绪往往源自于内在的挫败感。
他们往往会在这个年龄段,接受到人生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失败、第一次挫折、第一次无助和无奈等等,而他们没有任何可以解决的能力,只有哭泣。
所以父母要有预见性,可以用自己的经验和曾有的教训有效的帮助宝宝,也可以借助于音乐、一种爱好等让孩子走出情绪;只有情绪得到了足够的宣泄,才有再次迈开大步前行的力量。当宝宝有了面对失败的勇气和力量,也就有重新开始的能力和智慧。
当宝宝哭泣的时候,不妨就让他哭一会儿吧,作为父母,静静的陪在他的身边就好。
对于孩子来讲,“哭”和“笑”都是他的一种表达,一种情绪诉求,都同样重要。与其强调孩子“不要哭”,不如让他痛痛快快的哭一场,等他足够安静下来,再好好地抱抱他,用成人的理智,和他一起分析情绪的根源,帮助他顺利走出自己的情绪。
要知道,“哭”并不会让人觉得难为情,而“男儿有泪不轻弹”也不过是一个伪命题罢了!
心理学中的罗森塔尔实验表明:
“你发自内心地相信、认同孩子,给予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,那孩子就真的会在这种正向反馈中,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。”
猜你喜欢
本文标签
本文网址:http://zhaiyw.com/xinshenge/5549.html
声明:本站原创/投稿文章所有权归东方财报网所有,转载务必注明来源;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,不代表东方财报网立场;如有侵权、违规,可直接反馈本站,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。
上一篇 : 长春东大医院正规吗?看痔疮好吗?东大看痔疮很专业!
下一篇 : 60%以上的孕妇都贫血!常用补铁方法看这里
热门推荐
2021-02-26 14:56:40
2021-02-26 14:53:29
小编推荐
热门标签